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 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市县动态
遂宁市五维赋能构建全链条自然教育生态体系

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节点城市,遂宁市以“生态立市”为导向,紧扣“山水名城、养心之都”定位,创新实施五大工程,构建起覆盖“课程研发—师资培育—基地建设—实践体验—模式创新”的自然教育闭环体系,探索出一条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自然教育发展路径。


一、构建多维融合的生态教育知识库


市林业局联合教育、文旅、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和规划、水利、住建、川职院、青少年宫、遂宁研学机构等部门建立“政企校社”协同机制,组建由植物学家、教育专家、非遗传承人构成的跨界研发团队,完成《遂宁自然启蒙》(小学1-3年级)教材编写。教材以“涪江生态链”为主线,融合遂宁独有的“三带四片”地理特征(涪江湿地带、郪江丘陵带、龙泉山森林带,观音文化片区、侏罗纪地质片区、农耕文化片区、锂电新能源片区),设计“湿地探秘”“古树寻踪”“节气农作”等24个主题模块,配套开发植物拓印手作、鸟类的家等12项互动教具。同时,在全市中小学推行“生态课堂双师制”,即校内教师主导理论教学,校外自然导师带领开展“校园微湿地观测”“教室生态角养护”等沉浸式实践,实现每周1课时自然教育课程全覆盖。


二、打造专业化自然教育人才矩阵


建立“普查—认证—培养—考核”四级师资培育体系。一是基地本底普查,组织生态、教育等领域专家对全市6处自然保护地、中小学校园及社区科普场馆开展资源调研,草拟《遂宁自然教育资源地图》,划分“湿地科普”“森林疗愈”“地质研学”等主题板块。二是分级认证体系,参照省标制定遂宁自然教育基地的星级评定办法,首创“基础条件+教育效能+创新特色”三维评估体系。三是阶梯式培养计划,成立由四川农业大学、省林科院专家领衔的“遂宁自然教育智库”,每年举办“遂宁自然讲师训练营”,设置“生态知识储备”“自然解说技巧”“危机应急处理”等12门核心课程,结合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、遂宁观音湖国家湿地公园、遂宁市永和自然教育基地等开展实地实训。2024年累计培训专兼职讲师150人。四是实战化能力提升,连续2年举办“遂宁自然教育讲解大赛”,设置“现场解说”“课程设计”“应急处置”等竞赛环节,获奖选手纳入全市中小学校外研学导师库,推动自然教育师资与研学实践、课后服务深度衔接。


三、构建全域覆盖的自然教育空间网络


创新“三类基地+双区联动”建设模式。一是分类打造示范载体;二是校园微基地,在遂宁中学、船山区高升街小学等30所学校建设“生态实验室”“屋顶农场”“昆虫旅馆”,开发“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”“雨水收集循环利用”等校本课程,打造“一校一特色”自然教育示范校园;三是社会共享基地,联合圣莲岛湿地公园、宋瓷博物馆等打造“自然+文化”复合基地,推出“湿地课堂”“矿物探秘”等特色项目,形成“自然教育+文旅融合”示范样板。四是区域协同发展,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与重庆潼南、合川共建“涪江流域自然教育联盟”,推出跨区域研学线路,通过生态摄影比赛,联合开发《成渝丘陵地区常见动植物图鉴》,实现资源共享、课程互认。 


五、创设城乡差异化自然教育范式


针对农村学校推出“自然赋能支教计划”,由高校师范生与农村小学结对,开发“田间课堂”系列课程。在区(县)小学开设“稻田生态系统”课程,引导学生观察青蛙、蜻蜓等农田益虫,设计“害虫防治小卫士”实践项目;在幼儿园建设“自然游乐场”,利用竹篱、树桩、溪流打造无动力探索区,开发“泥巴建筑师”“树叶拼贴诗”等乡土课程,让农村儿童在自然劳作中培养观察力与创造力。


下一步,遂宁市将依托陈子昂故里、中国死海、“世界锂都”等城市名片,探索“自然教育+工业旅游”“生态教育+非遗传承”等新业态,力争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价值转化提供“遂宁样本”。